找到相关内容658篇,用时1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看话禅浅探——读《大慧语录》随写

    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扬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云:“无”。不离日用,试...说奇特,逐旋提合,疑误后昆,不可胜数。(《大慧语录》14卷)  其中“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的三“不得”,是针对以语言意度而“谈”禅和“解”禅者讲的,既可包括专逞机锋口辩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53966495.html
  • 论初期佛教“识”之概念及其特点

    其中“依意生识”,再由“心”作综合、总集,可说是印顺法师对心意识三者间的观点。  首先是“意”,意根与五根的关系,以及五根具取境的作用,印顺法师引《中阿含.大拘絺罗经》说:“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26]认为意根不但有他独特的(“别法处”)境界,还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27]换言之,五根所依止于意,藉由五根触对外在世界,取境后而由意根处理,使至于生起识。如此...

    林建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3873532.html
  • 佛陀只是一个指路人

    自己,以及从各个方面引发烦恼的缘故。比丘应当只认知实际看到的情况而已。   至于守护意根,你应该防范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应该想任何没有利益的事情。即使你想了一百年,也不可能因此而达到更高的禅定力,更不用说观智或涅盘。所以,在禅修时,明智之举是将其它事情暂时抛在一边,一心只专注于禅修的所缘目标。无论你所修行的是止禅或观禅,专注于禅修的业处就是守护意根,这就是根律仪戒。如果要清净地持守好根律仪戒,你就...

    淡然居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574081125.html
  • 你知道佛陀的七种第一义么?

    于见闻觉知心而作现观,知此心虽无色相而有诸法相,依众缘而有,依于不坏之五根及意根之作意,内五尘及法尘,以及依空性心为因,识种流注,方得现起。缘生缘灭,非有不坏之自性。 复于空性心之心体而作现观:空性心自身离见闻觉知,故不知我,不执我,无我无人无烦恼,本性清凈,本自解脱。复于见闻觉知心生起之诸缘一一现观,证知亦皆无我。所谓我,乃见闻觉知心及意根之妄知妄觉。于此深观、细观,则照见五蕴皆空,断法我见,得证法...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9430488069.html
  • 以势至都摄六根之方法修观音返闻自性之功夫

    住佛念,入流忘所,心若虚空,不住空境,解六结,破二执,证三空,最终获得“光精明俱出”的法益。观音的慈悲与势至的智慧,通体担荷。念心(意根)与音声(耳根)共趋真如,阿弥陀佛(无量光...

    魏磊

    观音|势至|都摄六根|返闻自性|自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10/0125541729.html
  • 赵朴初答:请简单谈一谈"十二缘起"。

    ,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9)名色nqma-r[pa。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

    赵朴初

    佛教常识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21423810700.html
  • 夏坝活佛讲因明(简要笔记六)

    细微的因果关系,用佛经说明叫"信任比量",以此说明叫非常暗里。 (二)性相(定义):自因意根所生的,能了别外在事物的,离分别心,无错乱之心的意识。怎么理解根现前识所生起的等无间意识所生的,而且离分别心无错乱之心?自己的增上缘是意根,类似于现在说的脑神经细胞,是意识所在处的根,能力是能直接了别、识别外在的一切事物,它又必须是离分别心无错乱之心。什么叫有分别心?一是推理的,二是现前认识不清的。比如,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03938054.html
  • 为什么说梦境也是意识心的现量境界而非比量境界?

    来说,学人当可更加证明意识心于梦中与清醒位所分别者确实都是内相分境,皆是自心如来藏所现之法。   若于即将睡醒的阶段,由于比较剧烈之触尘受到意根末那识之作意,意识于未现起相对应之身识了别的情况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10038711.html
  • 三惑 四谛 五明

    三惑是天台宗所说的三种障惑。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归纳作三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总称“三惑”。   第一见思惑,是把小乘教中所说见、思二惑合而为一而立此名。见惑是见道位上所断的惑,是属于知识的错误见解,即意根对于法境,由不合理的推度分别而起各种邪谬的见解。如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我的身见,及于身见上计我为断为常的边见,乃至邪见、见取...

    黄忏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0739807.html
  • 关于“六入处”的法教

    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义分享】  ◎“五阴”是将身心分解为色、受、想、行、识五大部份来观察其无常。  ◎“六入处”是将身心依功能作用分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份,且一一观察其无常...转为动能。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嘴巴讲话、意根思考……都需要身体不断燃烧原料,以提供能源。每天吃东西就是在补充各种原料。  ◎六根攀缘多、抓取多、欲望多、瞋恨多,则体内燃烧会较猛烈。瞋心之火极易引起...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1742348.html